在我国,高血压与糖尿病作为最常见的慢性疾病,长期威胁着超过4亿人的健康。面对庞大的患者群体,如何实现科学用药、规范管理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。近年来,随着国家医保目录动态调整、基层药品联动管理等政策的推进,“两病”用药体系正经历着从粗放式管理到精准化服务的深刻变革。
一、规范用药的核心:政策导向与目录管理
国家通过分级诊疗、医联体建设等政策构建起“两病”用药保障网络。以湖南省为例,基层医疗机构用药目录动态调整周期缩短至1年,优先纳入国家基本药物、集采中选药品,并突破“一品两规”限制,确保糖尿病、高血压等慢病用药的连续供应。这种“医联体中心药房+短缺预警”模式,使基层药品配备品种数从不足100种提升至215种以上,显著缓解了偏远地区“配药难”问题。
在用药选择上,《国家基本药物目录》与省级增补目录形成互补。2025年青海省新增28种肿瘤、罕见病相关药物进入“两病”目录,例如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创新药卡度尼利单抗等,标志着目录调整从“保基本”向“精准治疗”延伸。对患者而言,用药需遵循“四优先”原则:优先选择甲类目录药品、国家基本药物、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及集采中选品种,这些药物不仅疗效确切,更能降低自费比例。
二、临床用药优化的四大策略
1. 个体化治疗方案设计
临床数据显示,高血压患者对钙通道阻滞剂(如氨氯地平)、ARB类药物的敏感性存在显著差异。通过基因检测可预判药物代谢能力,例如CYP3A5基因多态性影响硝苯地平疗效,这种“量体裁衣”式用药使有效率提升30%以上。对合并心肾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,SGLT-2抑制剂与GLP-1受体激动剂的联合使用已被证实可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21%。
2. 长期处方与用药监护结合
江西等地推行的3个月长期处方政策,减少了患者往返医院的频次。但需配合智能药盒、远程监测设备实时跟踪血压/血糖波动。当出现收缩压持续>160mmHg或随机血糖>16.7mmol/L时,应立即启动复诊机制。基层医疗机构通过设立药学门诊,提供药物相互作用筛查、不良反应干预等服务,使用药错误率下降45%。
3. 特殊人群的精细化调整
老年患者:肝肾功能减退者需减少二甲双胍剂量(从1000mg/日降至500mg),并监测乳酸水平;
孕妇:ACEI/ARB类降压药可能致畸,建议换用甲基多巴或拉贝洛尔;
儿童糖尿病患者:胰岛素泵联合动态血糖监测系统(CGM)可使HbA1c控制达标率提升至78%。
4. 中医药协同治疗
在常规西药基础上,天麻钩藤饮辅助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,可改善头晕症状;葛根芩连汤用于阴虚热盛型糖尿病,有助于调节胰岛素抵抗。但需注意中西药间隔服用,避免石膏等矿物药影响二甲双胍吸收。
三、患者用药全周期管理指南
▶ 初诊阶段:建立用药档案
确诊后应向医生明确询问:
▶ 日常管理:自我监测与记录
使用表格记录每日血压/血糖值、用药时间及身体反应(示例):
| 日期 | 早晨血压 | 服药时间 | 午餐后血糖 | 夜间症状 |
||||--||
| 3.29 | 135/85 | 7:00 | 8.2mmol/L | 无头晕 |
▶ 医保报销:把握关键节点
▶ 应急处理:识别危险信号
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就医:
四、未来趋势:智能化与精准化融合
随着AI辅助诊断系统的普及,用药推荐算法可综合患者基因型、并发症等200余项参数生成最优方案。北京协和医院开展的“白名单”制度试点,通过保税仓储备罕见降压药物,使短缺药品获取时间从3个月缩短至72小时。而PD-1/VEGF双抗等创新疗法进入CSCO指南,标志着“两病”治疗正从单纯控制指标向靶向修复器官损伤转变。
行动建议:
1. 每季度核对家庭药箱,清理过期药品;
2. 加入社区慢性病管理小组,获取最新政策解读;
3. 使用带蓝牙功能的电子血压计,数据自动同步至医院健康管理平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