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,5岁以下婴幼儿是高发人群,多数症状较轻,但少数可能发展为重症甚至危及生命。本文将从症状识别、病因分析、用药原则、家庭护理及预防策略等方面,为公众提供科学且实用的安全用药指导。
一、症状识别与分型
手足口病典型症状包括手、足、口、臀部等部位的疱疹或斑丘疹,伴随发热、食欲减退等表现。根据病情进展可分为五期:
1. 出疹期(普通型):皮疹呈米粒大小,周围有红晕,疱疹内液体清亮,通常不痛不痒。部分患儿仅表现为口腔疱疹或低热。
2. 神经系统受累期(重型):出现精神萎靡、肢体抖动、呕吐等症状,提示病毒可能侵犯中枢神经系统。
3. 心肺功能衰竭前期(危重型):心率加快、四肢发凉、皮肤发花,需立即就医。
4. 心肺功能衰竭期:出现呼吸急促、口唇紫绀、血压下降等危急情况,病死率较高。
5. 恢复期:症状逐渐消退,部分患儿可能出现指甲脱落,通常在1-2个月内恢复。
特殊提示:成人感染症状较轻,但孕妇需警惕病毒经胎盘传播风险;免疫缺陷人群可能病程延长。
二、用药原则与安全剂量
(一)普通型对症治疗
手足口病无特效抗病物,以缓解症状为主:
1. 退热处理:体温>38.5℃时,可口服对乙酰氨基酚(10-15 mg/kg/次,间隔4-6小时)或布洛芬(5-10 mg/kg/次,间隔6-8小时)。避免使用阿司匹林以防瑞氏综合征。
2. 口腔护理:
3. 皮肤护理:未破溃的皮疹可涂炉甘石洗剂止痒;破溃后改用0.5%碘伏消毒预防感染。
(二)重症病例的药物治疗
出现神经系统或心肺症状时,需住院并采用综合治疗:
1. 免疫调节: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(1 g/kg·d,连用2天),抑制炎症风暴。
2. 糖皮质激素:地塞米松(0.2-0.5 mg/kg·d)或甲泼尼龙(1-2 mg/kg·d)短期使用,减轻脑水肿。
3. 循环支持:多巴胺、肾上腺素等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,剂量需根据体重精细化调整。
禁忌提醒:利巴韦林等广谱抗病物因疗效不明确且副作用大,已不推荐常规使用。
三、家庭护理要点
1. 隔离措施:患儿应居家隔离至所有疱疹结痂,避免接触其他儿童。
2. 饮食调整:提供温凉流质食物(如米汤、果汁),避免酸性或坚硬食物刺激口腔。
3. 观察预警信号:若出现持续高热(>39℃超过3天)、频繁呕吐、肢体无力或呼吸急促,需立即送医。
四、预防策略与疫苗选择
1. EV71疫苗:针对重症主要病原体,6月龄-5岁儿童建议接种,基础免疫2剂(间隔1个月),保护率达90%以上。
2. 环境消毒:玩具、餐具等用含氯消毒剂(如84消毒液)浸泡,衣物高温洗涤。
3. 卫生习惯:教会儿童正确洗手(肥皂搓洗>20秒),避免共用毛巾等物品。
手足口病虽常见,但科学管理可有效降低风险。家长需掌握“观察症状—合理用药—及时就医”的应对链条,同时通过疫苗接种和日常防护构建健康屏障。面对疾病,既无需恐慌,也切忌盲目用药,始终以循证医学为指导,才能为儿童撑起安全的成长空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