雾化吸入治疗是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辅助手段,其原理是将药物转化为微小颗粒,通过呼吸直接作用于呼吸道病灶。这种给药方式不仅能快速缓解咳嗽、喘息等症状,还能减少全身用药的副作用,尤其适合儿童、孕妇及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病患者。以下从操作规范、人群差异、安全要点三个维度展开详解。
一、操作规范:从准备到清洁的完整流程

1. 环境与设备检查
空间选择:需在通风良好、无烟尘的环境中进行,避免刺激物加重气道反应。雾化前30分钟避免进食,防止呛咳引发呕吐。
设备检查:确认雾化器各部件(面罩、咬嘴、导管)完好,首次使用前需用生理盐水空转3-5分钟以去除异味。压缩式雾化器需注意电源稳定性,避免中途断电。
2. 药物配制与用量
药物选择:仅使用医生处方的雾化专用药物(如布地奈德、沙丁胺醇),禁止将静脉注射剂(如地塞米松)直接用于雾化。生理盐水仅作为稀释剂,不可单独雾化。
配比技巧:药液总量控制在3-6mL(儿童3-4mL,成人4-6mL),不足时用生理盐水稀释。混合药物需确认配伍性,例如支气管扩张剂与激素类药物可联用。
3. 体位与呼吸调节
儿童体位:优先坐位或半卧位(上半身抬高30°-50°),婴儿可竖抱。哭闹时暂停治疗,避免药物沉积在口咽部。
呼吸方式:使用咬嘴时用口吸气、鼻呼气;面罩则以鼻吸为主。深慢呼吸可增加药物在肺部的沉积率,屏气2-3秒效果更佳。
4. 治疗结束后的处理
口腔与面部清洁:立即用清水漱口并洗脸,婴幼儿可用棉签擦拭口腔,减少激素类药物残留导致的鹅口疮风险。
设备消毒:面罩、咬嘴等配件需用温水冲洗后晾干,每周用含氯消毒剂浸泡10分钟。雾化杯每使用30次或15天更换一次,避免细菌滋生。
二、特殊人群的差异化处理
1. 儿童群体
配件选择:3岁以下建议使用贴合度高的面罩,与面部保持0.5cm缝隙以减少压迫感。哭闹时可先用玩具分散注意力,待安静后治疗。
时间控制:单次雾化不超过10分钟,若中途中断,需在30分钟内完成剩余药液。
2. 孕妇
药物安全性:布地奈德(B级)和乙酰半胱氨酸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,避免使用含防腐剂的复方制剂。出现宫缩或头晕需立即停药。
3. 老年人
防误吸措施: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需在餐后1小时进行,半卧位降低胃食管反流风险。雾化后辅以拍背排痰,力度以空心掌轻叩为宜。
三、常见误区与安全警示
1. 操作误区
直接吹气法无效:对着口鼻直接喷雾会导致药物浪费,且无法到达下呼吸道。
超时雾化有害:超过20分钟可能引起气道湿化过度,反而诱发支气管痉挛。
2. 不良反应应对
急性咳嗽或喘息:可能因雾化速度过快,需调低出雾量并安抚情绪。若出现呼吸困难、面色发绀,立即停药并就医。
肌肉震颤:常见于β2受体激动剂(如沙丁胺醇),一般停药后可自行缓解。
3. 设备维护要点
故障排查:出雾量减少时检查滤网是否堵塞,药杯残留液需小于1mL。长期未使用需空转杀菌。
存放要求:主机避免高温潮湿环境,配件单独封装防尘,远离儿童接触。
四、何时需就医?家庭雾化的边界
家庭雾化适用于病情稳定期(如哮喘缓解期、慢性支气管炎),若出现以下情况需及时就诊:
症状无缓解:连续3天雾化后仍咳嗽加剧或发热。
药物耐受性差:使用后出现皮疹、喉头水肿等过敏反应。
急性发作征兆:呼吸频率>30次/分钟、血氧饱和度<95%。
规范操作是雾化治疗安全有效的基石。患者需定期随访评估疗效,并根据医生建议调整方案。家庭雾化不是万能疗法,需与生活方式干预(如、空气净化)结合,才能实现呼吸道疾病的长期控制。
相关文章:
文章已关闭评论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