压疮(又称压力性损伤)是长期卧床、行动受限人群的“隐形杀手”,不仅增加患者痛苦,还可能引发致命感染。据统计,全球每年有超过300万成年人受其困扰,治疗费用高达数十亿美元。本文结合最新临床指南和研究进展,从创面修复、感染防控到居家护理,提供实用解决方案。
一、压疮的识别与分期:早发现是关键
压疮的本质是局部组织因长期受压导致缺血性损伤,常见于骶尾、足跟等骨隆突部位。根据2023年国际指南,压疮分为6期:
1. Ⅰ期:皮肤完整但发红,按压后不褪色。
2. Ⅱ期:表皮破损,形成浅表溃疡或水疱。
3. Ⅲ期:损伤深达皮下脂肪层。
4. Ⅳ期:累及肌肉、骨骼或筋膜。
5. 不可分期:创面被坏死组织覆盖,需清创后评估。
6. 深部组织损伤期:皮肤表面呈紫色或褐红色,提示深层组织受损。
特殊人群注意:糖尿病患者因微循环障碍,压疮风险更高;儿童皮肤娇嫩,需避免长时间使用医疗设备压迫黏膜。
二、创面修复新进展:从传统敷料到生物技术
1. 新型敷料:精准匹配伤口需求
2. 生物活性材料:加速组织再生
3. 清创与负压疗法
三、感染防控:避免并发症的核心策略
压疮感染可引发败血症,死亡率显著升高。防控需多管齐下:
1. 日常清洁:
2. 抗生素使用原则:
3. 新技术辅助:
四、居家护理:患者与照护者的行动指南
1. 体位管理与减压
2. 营养支持
3. 紧急情况处理
五、特殊人群注意事项
预防胜于治疗
压疮的防治需要医护人员、患者及照护者的共同参与。定期皮肤评估、科学减压和营养管理可降低80%的发生风险。若您或家人存在长期卧床情况,建议制定个性化护理计划,必要时咨询专业伤口护理团队。
> 参考资料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