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整形知识 > 正文

压疮药物治疗新进展-创面修复与感染防控策略

压疮(又称压力性损伤)是长期卧床、行动受限人群的“隐形杀手”,不仅增加患者痛苦,还可能引发致命感染。据统计,全球每年有超过300万成年人受其困扰,治疗费用高达数十亿美元。本文结合最新临床指南和研究进展,从创面修复、感染防控到居家护理,提供实用解决方案。

压疮药物治疗新进展-创面修复与感染防控策略

一、压疮的识别与分期:早发现是关键

压疮的本质是局部组织因长期受压导致缺血性损伤,常见于骶尾、足跟等骨隆突部位。根据2023年国际指南,压疮分为6期:

1. Ⅰ期:皮肤完整但发红,按压后不褪色。

2. Ⅱ期:表皮破损,形成浅表溃疡或水疱。

3. Ⅲ期:损伤深达皮下脂肪层。

4. Ⅳ期:累及肌肉、骨骼或筋膜。

5. 不可分期:创面被坏死组织覆盖,需清创后评估。

6. 深部组织损伤期:皮肤表面呈紫色或褐红色,提示深层组织受损。

特殊人群注意:糖尿病患者因微循环障碍,压疮风险更高;儿童皮肤娇嫩,需避免长时间使用医疗设备压迫黏膜。

二、创面修复新进展:从传统敷料到生物技术

1. 新型敷料:精准匹配伤口需求

  • 水胶体敷料:吸收渗液的同时保持湿润环境,促进肉芽生长。
  • 含银离子敷料:抗菌性强,适用于感染风险高的创面。
  • 硅胶泡沫敷料:减少摩擦,保护脆弱皮肤。
  • 2. 生物活性材料:加速组织再生

  • 重组人源胶原蛋白凝胶:直接补充皮肤基质,促进上皮化(如医丽雅医用凝胶)。
  • 间充质干细胞(MSCs):通过分泌外泌体调节炎症、促进血管生成,已在动物实验中展现修复潜力。
  • 3. 清创与负压疗法

  • 超声清创:精准去除坏死组织,减少健康组织损伤。
  • 负压伤口治疗(NPWT):通过持续负压引流渗液,刺激肉芽生长,尤其适用于深部溃疡。
  • 三、感染防控:避免并发症的核心策略

    压疮感染可引发败血症,死亡率显著升高。防控需多管齐下:

    1. 日常清洁

  • 用生理盐水或温和洗剂清洁创面,避免碱性肥皂刺激。
  • 大小便失禁者需及时清理,并使用隔离霜保护皮肤。
  • 2. 抗生素使用原则

  • 局部感染可外用莫匹罗星软膏;全身感染需根据药敏结果选择口服或静脉抗生素。
  • 避免滥用抗生素,防止耐药性。
  • 3. 新技术辅助

  • 皮下湿度监测装置:早期发现组织水肿,预警感染风险。
  • 激光多普勒血流仪:评估微循环状态,指导治疗。
  • 四、居家护理:患者与照护者的行动指南

    1. 体位管理与减压

  • 每2小时翻身一次,使用气垫床或30°侧卧位(避免90°侧卧压迫髋部)。
  • 足跟保护:用软枕抬高足跟,减少骨突处压力。
  • 2. 营养支持

  • 高蛋白饮食:每日摄入1.2~1.5g/kg蛋白质(如鸡蛋、鱼肉)。
  • 维生素与矿物质:补充维生素C、锌(如柑橘类、坚果)促进愈合。
  • 糖尿病患者:需严格控制血糖,HbA1c目标值<7%。
  • 3. 紧急情况处理

  • 出现以下症状立即就医:创面发黑流脓、发热、寒战、疼痛加剧。
  • 家庭应急包必备:生理盐水、无菌纱布、防水创可贴、抗菌药膏。
  • 五、特殊人群注意事项

  • 孕妇:避免仰卧位压迫骶尾部,侧卧时用孕妇枕分散压力。
  • 儿童:选择低摩擦系数衣物,医疗器械(如呼吸面罩)需定期调整位置。
  • 肥胖患者:注意皮肤褶皱处清洁,使用吸水性强的护理产品。
  • 预防胜于治疗

    压疮的防治需要医护人员、患者及照护者的共同参与。定期皮肤评估、科学减压和营养管理可降低80%的发生风险。若您或家人存在长期卧床情况,建议制定个性化护理计划,必要时咨询专业伤口护理团队。

    > 参考资料:

    相关文章:

    文章已关闭评论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