和美乡村的画卷正徐徐展开,文明乡风如同春风化雨般浸润着千家万户。从整洁的村容村貌到和谐的邻里关系,从文化活动的繁荣到基层治理的创新,各地通过多措并举激发乡村活力,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。以下从实践路径与经验启示出发,探索如何让文明乡风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内生力量。
一、环境整治塑“形”:让乡村成为生态宜居之地
1. 基础设施提档升级
硬件设施的完善是乡风文明的基石。甘肃玉门市投入大量资金推进农村厕改、垃圾污水处理系统建设,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5%;江苏通州区通过“四级服务体系”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全域覆盖,形成“15分钟文明实践圈”。建议各地优先解决道路硬化、污水管网、公共照明等基础问题,将“生态宜居”从口号变为现实。
2. 人居环境长效管理
“一时美”易成,“长久美”难守。山东惠民县清河镇推行“环境卫生积分制”,村民通过参与清洁行动获得积分兑换生活用品;四川广元市青云村制定8项量化指标,将庭院整洁、垃圾分类纳入考核。可借鉴经验:
二、移风易俗铸“魂”:破除陈规陋习的实践路径
1. 创新载体推动观念转变
山西灵丘县将实景演出与移风易俗结合,《龙渠沟的老百姓》通过村民自演展现新时代婚俗;江苏通州创作通剧小戏《瞧这两亲家》,用诙谐剧情批判高价彩礼。此类“身边人演身边事”的方式更具感染力,建议:
2. 制度约束形成长效机制
广东在《乡风文明建设实施意见》中明确要求修订村规民约,推广“红白理事会”;甘肃鸭暖镇通过“道德评议会”遏制铺张浪费,婚宴成本下降40%。关键措施包括:
三、文化振兴赋“能”:激活乡村内生动力
1. 打造特色文化IP
山西灵丘县依托“山水北泉”实景演出带动乡村旅游,村民年均增收8000元;江苏通州将蓝印花布非遗技艺与家风传承结合,开发文创产品年销售额超百万。可挖掘本地资源:
2. 构建多元文化供给体系
山东惠民县开展“吕剧新编”,在传统戏曲中加入移风易俗内容;甘肃玉门市实现村级文化广场、农家书屋全覆盖,年均组织文体活动200余场。建议实施“文化点亮计划”:
四、治理创新聚“力”:构建共建共享新格局
1. 志愿服务体系化运作
江苏通州组建千支志愿服务队,推出“邻里守望爱心角”“旧物置换平台”;甘肃鸭暖镇开展“志愿助农”“便民服务”项目,年服务群众超万人次。可推广模式:
2. 智慧治理提质增效
四川广元市通过“线上议事平台”收集诉求并100%响应;浙江麻步镇将乡风文明指标纳入数字化考核系统,实现动态管理。技术应用方向:
五、长效机制固“本”:确保文明乡风可持续发展
1. 政策保障与激励机制
广东明确将乡风文明建设纳入乡村振兴考核;江苏通州出台《文明典型礼遇办法》,好人可享受公交免费、医疗优先。建议构建“三位一体”保障体系:
2. 人才培育与典型引领
山东清河镇组织党员干部、学生代表成立志愿服务队;四川筠连县实施“新农人培育计划”,带动2700户村民增收。需重点培养三类人才:
从甘肃鸭暖镇的“环境美、乡风淳、村民富”,到广东“5155”乡村建设示范工程的推进,实践表明:文明乡风建设需要物质基础与精神培育双轮驱动,制度约束与文化浸润相辅相成。当每个村庄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文明密码,当每位村民都成为乡风建设的参与者,和美乡村的图景必将从愿景走向现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