冠心病是一种由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引发的心血管疾病,合理用药是控制症状、预防并发症的关键。本文结合最新指南与临床实践,为患者提供实用、易懂的用药指导,帮助科学管理病情。
一、冠心病常用药物分类与作用机制
冠心病的药物治疗主要围绕两大目标:缓解症状(如心绞痛)和预防心血管事件(如心肌梗死、卒中)。根据药物作用机制,常用药物可分为以下两类:
1. 改善症状的药物
这类药物通过扩张血管、减少心肌耗氧量,快速缓解心绞痛或胸闷症状:
硝酸酯类药物:如硝酸甘油(舌下含服)、单硝酸异山梨酯(口服)。作用机制为扩张冠状动脉和外周血管,增加心肌供血。
β受体阻滞剂:如美托洛尔、比索洛尔。通过减慢心率、降低血压,减少心肌耗氧量,尤其适用于合并高血压或心梗后的患者。
钙通道阻滞剂(CCB):如地尔硫䓬、氨氯地平。适用于冠状动脉痉挛或无法使用β受体阻滞剂的患者,可缓解血管痉挛性心绞痛。
2. 预防心血管事件的药物
这类药物通过抗血栓、稳定斑块、改善代谢等机制,降低心肌梗死和死亡风险:
抗血小板药物:阿司匹林(75~150 mg/日)是基础用药;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用于阿司匹林不耐受或急性期联合治疗。
他汀类药物:如阿托伐他汀、瑞舒伐他汀。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(LDL-C)至<1.8 mmol/L,稳定动脉斑块。
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(ACEI)/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(ARB):如依那普利、缬沙坦。适用于合并高血压、糖尿病或心衰的患者,改善长期预后。
二、核心药物详解与选择建议
1. 硝酸甘油:急救首选,但需科学使用
适用场景:心绞痛急性发作时,舌下含服1片(0.5 mg),5分钟后可重复,最多3次。若15分钟未缓解,需立即就医。
注意事项:避光保存,开封后6个月失效;坐位含服可减少低血压风险。长期使用需警惕耐药性,每日预留8~10小时无药期。
2. 阿司匹林:长期抗栓的基础
剂量与用法:75~150 mg/日,空腹服用更佳。胃溃疡患者需联用护胃药(如奥美拉唑)。
禁忌症:活动性出血、严重过敏者禁用。若出现黑便或牙龈出血,应立即停药并就医。
3. 他汀类药物:稳定斑块的“基石”
目标值:LDL-C需控制在<1.8 mmol/L,高危患者可更低。
副作用管理:定期监测肝功能(转氨酶)和肌酸激酶(CK),若肌肉疼痛伴CK升高10倍以上,需停药。
4. β受体阻滞剂:心率管理的“双刃剑”

适用人群:心梗后、心衰或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。
调整标准:静息心率控制在55~60次/分钟,若低于50次或出现乏力、头晕,需减量。
三、联合用药方案:平衡疗效与安全性
联合用药需根据患者病情个体化设计,常见黄金组合包括:
1. 阿司匹林 + 他汀类药物:基础组合,抗栓与调脂协同,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。
2. β受体阻滞剂 + 硝酸酯类:缓解心绞痛的同时减少心率波动,适用于劳力型心绞痛。
3. ACEI/ARB + 钙通道阻滞剂:适合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的患者,增强血管保护。
注意事项:
避免同时使用两种同类药物(如两种β受体阻滞剂)。
长期联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需评估出血风险,尤其老年患者。
四、特殊人群的用药建议
1. 合并糖尿病患者:优先选择SGLT2抑制剂(如达格列净)或GLP-1受体激动剂(如利拉鲁肽),兼具降糖和心血管保护作用。
2. 肾功能不全患者:阿替洛尔需根据肌酐清除率调整剂量;他汀类药物中阿托伐他汀无需减量。
3. 老年患者:慎用大剂量硝酸酯类(易引发低血压);曲美他嗪可能加重帕金森症状,需密切监测。
五、用药注意事项与常见误区
1. 耐药性问题:硝酸酯类药物需每日预留“无药期”;他汀类药物不可随意停用,否则斑块易破裂。
2. 副作用处理:
β受体阻滞剂导致乏力:从小剂量开始,逐步调整。
他汀类药物引起肌肉疼痛:换用普伐他汀或氟伐他汀等亲水性药物。
3. 常见误区:
误区1:“症状消失即可停药”。冠心病需长期用药,擅自停药增加心梗风险。
误区2:“保健品可替代药物”。鱼油、维生素等无明确心血管保护证据。
六、生活建议与定期监测

药物治疗需配合生活方式干预:
饮食:低盐、低脂、高纤维,限制红肉和加工食品。
运动: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(如快走),避免剧烈运动诱发心绞痛。
限酒:吸烟者心梗风险增加2~4倍,1年风险降低50%。
定期随访项目:
每3个月:血压、心率、血脂、肝功能。
每6个月:心电图、心脏超声。
冠心病的管理需要药物与生活方式的“双管齐下”。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,避免自行调整剂量或停药。通过科学治疗和健康习惯,多数患者可有效控制病情,提高生活质量。
相关文章:
文章已关闭评论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