保健品市场的繁荣为消费者提供了丰富的健康选择,但也让假冒伪劣产品有了可乘之机。一些不法商家通过伪造批文、夸大功效甚至仿冒包装,不仅骗取消费者钱财,更可能威胁健康。面对鱼龙混杂的产品,掌握科学的验证方法,是保护自身权益的关键。以下三步方法结合权威渠道与实用技巧,帮助普通人快速识别保健品真伪。
第一步:检查产品包装与标识

核心要点:通过外观特征初步排除可疑产品
1. 识别“蓝帽子”标志
所有正规保健食品必须标注天蓝色“蓝帽子”标识,下方注明“保健食品”字样(图1)。若包装无此标志或颜色异常(如深蓝、灰蓝),需警惕。
注意标志下方标注的批准文号格式:
国产产品:国食健字G+4位年份+4位顺序号(如国食健字G20250001)
进口产品:国食健字J+4位年份+4位顺序号(如国食健字J20250001)。
2. 核对生产信息与防伪标签
正品包装印刷清晰,标注生产日期、保质期、厂家名称及地址,且字体无重影或错位。假冒产品常存在印刷模糊、信息不全等问题。
检查是否具备防伪标签(如数码安全线、二维码、镭射涂层)。例如,部分产品采用可撕出的数码安全线技术,撕开后可见独立编码。
3. 警惕夸大宣传用语
根据《食品安全法》,保健品不得宣称“治疗”“治愈”“替代药物”等功效。若包装或广告中出现类似表述,可直接判定为违规产品。
第二步:官方数据库核验
核心要点:通过权威平台验证产品合法性
1. 登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站
访问官网(),点击“服务”栏目下的“特殊食品信息查询”,输入产品名称或批准文号。
查询结果需显示与包装一致的信息,包括功能声称、适用人群及生产企业。若显示“无记录”或信息不符,则可能为假货。
2. 使用“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”
输入生产企业名称,核查其经营范围是否包含保健食品生产资质,避免遭遇“三无”厂家。
3. 第三方认证平台辅助验证
中国食品工业协会、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机构提供检测报告查询服务,可作为补充验证手段。
第三步:防伪技术深度验证
核心要点:通过多重技术手段锁定真伪
1. 扫码验证
扫描包装上的防伪二维码,跳转至品牌官网或官方公众号验证页面。正品会显示唯一的产品信息(如生产批次、物流轨迹),且页面无法通过普通浏览器伪造。
警惕“静态二维码”:部分假货使用固定二维码,多次扫描显示相同结果,而正品多为动态码,扫描后立即失效。
2. 电话与短信查询
拨打包装标注的400或官方客服电话,提供防伪码人工核验。例如,中国保健品公信力标识可通过验证。
发送短信至指定号码(如将16位防伪码发送至),收到“正品”回复即为通过。
3. 物理防伪特征鉴别
触感验证:部分标签采用凹凸印刷或嵌入金属线,触摸时有明显立体感。
破坏性验证:如亚元数字安全线需撕出后验证,假货通常无法完整撕下或数字模糊。
特殊人群注意事项
1. 老年人防骗重点
警惕“免费体验”“专家讲座”等营销套路,购买前与子女确认。
优先选择药店、品牌旗舰店等正规渠道,避免通过电视购物或陌生电话下单。
2. 孕妇及慢性病患者
服用前需咨询医生,确认成分安全性。例如,含蜂王浆的产品可能引发过敏,糖尿病患者需避免高糖口服液。
3. 网购消费者
要求商家提供“电子版检验报告”,并通过官网验证报告编号真实性。
收货时检查包装完整性,发现破损或二次封贴痕迹立即拒收。
维权与后续行动建议
1. 留存证据
保留购买凭证、产品包装及沟通记录,若发现假货可向12315平台投诉。
2. 家庭健康教育
定期向家人普及防伪知识,例如通过模拟查询演示,增强老人实操能力。
3. 举报与曝光
遇到虚假宣传或假冒产品,可通过国家反诈中心APP或当地药监部门举报,推动市场净化。
保健品真伪验证不仅是技术问题,更是健康管理的首要防线。通过“一查、二验、三核”的三步法,普通人也能快速识别风险。更重要的是,消费者需建立理性认知:保健品不能替代药物与均衡饮食,科学养生方能真正守护健康。
相关文章:
文章已关闭评论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