宫腔粘连是妇科常见疾病,由于子宫内膜基底层受损后发生异常愈合,导致宫腔部分或全部闭塞,临床表现为月经异常、周期性腹痛甚至不孕。其发病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,尤其与人工流产等宫腔操作密切相关。本文将从症状识别、诊断方法、确诊标准及预后评估等方面进行科学解析,帮助公众全面了解这一疾病。
一、症状识别:哪些表现需警惕宫腔粘连?
1. 月经异常
2. 生育功能受损
3. 其他伴随症状
特殊人群注意:
二、常用检查方法:如何精准诊断?
1. 宫腔镜检查(金标准)
2. 超声检查
3. 子宫输卵管造影(HSG)
4. 其他辅助手段
三、确诊标准与分级:评估病情严重程度
目前国际尚无统一分级系统,临床常用以下两种标准:
1. 中国IUA分级评分(推荐)
| 评估项目 | 评分标准 |
|-||
| 粘连范围 | <1/3宫腔(1分);1/3-2/3(2分);>2/3(4分) |
| 粘连性质 | 膜性(1分);纤维性(2分);肌性(4分) |
| 输卵管开口状态 | 单侧不可见(1分);双侧不可见(2分);桶状宫腔(4分) |
| 内膜厚度 | 增殖晚期≥7mm(1分);<7mm(0分) |
分级:总分≤8分为轻度,9-12分为中度,≥13分为重度。
2. 欧洲妇科内镜学会(ESGE)分类
四、病因与高危人群:谁需要特别警惕?
1. 主要病因
2. 高危人群
五、治疗后的评估与预后
1. 术后监测指标
2. 预后影响因素
六、预防建议:降低发病风险
1. 减少宫腔操作:科学避孕,避免非必要人流。
2. 术后干预:
3. 定期随访:高危人群每6个月行超声筛查。
宫腔粘连的早期诊断与规范治疗至关重要。若出现月经异常或周期性腹痛,应及时就医,首选宫腔镜检查明确病情。对于术后患者,需严格遵循医嘱进行激素治疗和定期复查,以最大限度恢复生育功能及生活质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