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—从数感出发,探索学科育人的深层逻辑
数学不仅是数字与公式的堆砌,更是思维的体操与世界的解码器。在21世纪的教育图景中,“数学核心素养”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焦点,其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、用数学的思维分析问题、用数学的语言表达逻辑的能力。数感作为这一素养体系的基础,如同密码般串联起抽象与具象、理论与实践的桥梁。
一、数学核心素养的“基因图谱”
数学核心素养的六大维度构成了学生思维发展的完整框架:数学抽象、逻辑推理、数学建模、直观想象、数学运算、数据分析。这些能力相互渗透,形成“三会”目标——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,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,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。
1. 数学抽象:从具象到本质的跃迁
数感的本质是数学抽象的初级形态。例如,小学生通过分苹果理解分数概念,本质是从具体数量中抽象出比例关系。教师可通过“实物操作—图形表示—符号概括”的三步法,帮助学生建立数形结合思维。
2. 逻辑推理:思维的精密齿轮
从归纳到演绎,推理能力贯穿数学学习全过程。例如,探究三角形内角和时,可通过折纸实验(归纳)与几何证明(演绎)结合,让学生体会推理的双重路径。
3. 数学建模:连接现实与理论的纽带
以“快递包装优化”项目为例,学生需建立体积、表面积与成本的函数模型,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变量关系。
二、数感:数学素养的根基与突破口
数感是对数量、运算及关系的直觉感知力,是数学核心素养的“第一块积木”。缺乏数感的学生往往陷入机械计算,而具备数感者则能灵活运用数学思维解决复杂问题。
数感培养的三大误区与破解策略
| 误区 | 破解方法 |
||--|
| 重计算速度轻意义理解 | 通过购物情境模拟、货币换算游戏,强化数量关系的现实关联 |
| 缺乏跨学科整合 | 将数学与科学实验、艺术设计结合,如用比例知识制作建筑模型 |
| 评价方式单一 | 采用“操作+口述+书面”多维评价,关注思维过程而非单一答案 |
三、课堂实践:让核心素养落地的四大策略
1. 情境创设:从生活到数学的思维转化
2. 问题驱动:激发深度思考的引擎
采用“追问链”技术:
3. 工具赋能:从实物操作到数字技术
4. 跨学科融合:构建全景式数学认知
四、给教师与家长的实践建议
1. 教学设计“三问原则”
2. 家庭数学启蒙指南
3. 评价改革方向
五、面向未来:素养导向的教育转型
随着《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(2022年版)》的实施,数学教育正从“知识传授”转向“素养培育”。研究表明,早期数感发展直接影响中学阶段的抽象思维水平。教师需把握“整体性”与“一致性”原则,在单元设计中贯通知识主线与素养发展线,家长则需成为孩子身边的“数学观察者”,在生活点滴中播种理性思维的种子。
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,本质上是锻造一种超越学科界限的思维范式。当学生能够用数学的眼光发现规律、用数学的思维解决问题时,他们获得的不仅是解题能力,更是应对未来复杂挑战的终极密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