是一种由螺旋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,除性接触传播外,母婴垂直传播是儿童感染的重要途径。根据我国《预防艾滋病、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规范(2020年版)》,感染孕产妇未经干预时母婴传播率可高达50%以上,但通过规范管理和治疗,这一风险可降至50/10万活产以下。本文将系统解析母婴传播的机制、儿童感染表现及科学防护策略。
一、母婴传播的核心路径
螺旋体可通过胎盘、产道和哺乳三种途径感染儿童:
1. 胎盘垂直传播:妊娠4个月后胎盘形成,病原体可经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循环。这是最主要传播途径,占先天性的80%。
2. 产道接触传播:分娩过程中,胎儿接触母体生殖道黏膜破损处的病原体而感染。
3. 哺乳传播:未经规范治疗的产妇,若存在破损,乳汁中的螺旋体可能通过口腔黏膜感染婴儿。
值得注意的是,孕早期(孕13周前)完成规范治疗的孕妇,胎儿感染风险可显著降低至0.2%以下。
二、儿童感染的危害与表现
(一)胎儿期影响
螺旋体可引发胎盘血管病变,导致胎儿缺氧。未干预的妊娠结局包括:
(二)新生儿期表现
约50%的感染新生儿出生时无明显症状,但2-8周后逐渐出现:
(三)迟发性损害
未经治疗的儿童在2岁后可能出现:
三、科学防护的五大核心策略
1. 孕前筛查与干预
2. 孕期规范管理
3. 新生儿防护措施
4. 家庭防护要点
5. 特殊情况处理
四、关键节点就医指南
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就诊:
1. 孕期发现皮疹、生殖器溃疡等疑似症状
2. 新生儿出现鼻塞、皮肤红斑、黄疸
3. 儿童出现视力模糊、听力下降或牙齿异常
4. 治疗过程中出现吉海反应(发热、头痛等)
医疗机构处理流程包括:快速血清学检测→腰椎穿刺→影像学检查→多学科会诊
母婴传播是可防可控的公共卫生问题。通过"早筛查-规范治疗-系统随访"的三级防护体系,98%以上的暴露儿童可实现健康生存。建议育龄人群将检测纳入常规体检,建立"孕前查、孕期检、产后访"的全周期健康管理意识。若发现感染迹象,请及时至妇幼保健机构或感染科就诊,获取专业干预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