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儿腹泻是婴幼儿成长过程中最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,尤其在季节交替或饮食不当的情况下,发病率显著上升。家长面对孩子频繁的稀便、哭闹和食欲减退时,常感到焦虑无助,甚至因用药不当导致病情加重。本文从家庭护理的实际场景出发,结合权威指南与循证医学证据,系统解析如何科学应对儿童腹泻,并给出安全用药的详细指导。
一、识别腹泻的轻重缓急

1. 症状判断
小儿腹泻的典型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加(每日≥3次)、性状改变(稀水样、黏液状或带血丝),可能伴随呕吐、发热或腹痛。需注意:
病毒性腹泻(占70%以上):大便呈蛋花汤样,无腥臭味,常伴低热。
细菌性腹泻:大便含黏液或血丝,可能伴随高热、里急后重感。
非感染性腹泻:因乳糖不耐受、过敏或喂养不当引起,大便酸臭,无发热。
2. 脱水评估
脱水是腹泻最危险的并发症,需通过以下指标快速判断:
轻度脱水:口唇干燥、尿量减少、哭时泪少;
中度脱水:眼窝凹陷、皮肤弹性差、烦躁或嗜睡;
重度脱水:四肢冰凉、无尿、意识模糊,需立即送医。
二、家庭常备药物及使用规范
1. 补液核心:口服补液盐Ⅲ
作用:纠正水电解质失衡,预防脱水。
用法:
预防脱水:每次稀便后按年龄补充(6月龄内50ml,6月-2岁100ml,2岁以上150ml)。
治疗轻中度脱水:总补液量=体重(kg)×50~75ml,4小时内分次喂完。
注意事项:
必须整袋溶解于250ml温开水,不可拆分或加糖、果汁;
未喝完的溶液需冷藏,24小时内用完。
2. 黏膜保护剂:蒙脱石散
作用:吸附病原体,修复肠道屏障。
用法:
1岁以下每日1袋(3g),1-2岁每日1-2袋,2岁以上每日2-3袋,分3次空腹服用。
注意事项:
首次剂量加倍,与其他药物间隔2小时以上;
大便成形后停用,避免便秘;
2岁以下慎用,过早使用可能抑制病毒排出。
3. 益生菌:调节肠道菌群
适用场景:
病毒性腹泻首选布拉氏酵母菌(亿活)或枯草杆菌二联活菌(妈咪爱);
细菌性腹泻需在抗生素使用后2小时补充双歧杆菌(培菲康)或地衣芽孢杆菌(整肠生)。
保存要求:
双歧杆菌需冷藏,布拉氏酵母菌可常温保存。
4. 补锌治疗
作用:缩短病程,降低复发风险。
用法:
>6月龄患儿每日补充元素锌20mg,连续10-14天。
推荐药物:葡萄糖酸锌口服液,餐后服用以减少胃肠道刺激。
5. 抗生素的谨慎使用
原则:仅限细菌性腹泻(如志贺菌、沙门菌感染),需经大便培养确认后使用。
常见药物:
头孢克肟(细菌性肠炎);
阿奇霉素(弯曲菌感染)。
禁忌:病毒性腹泻禁用抗生素,否则加重肠道菌群紊乱。
三、家庭护理的五大关键
1. 饮食管理
继续母乳喂养,暂停高乳糖食物,可临时改用无乳糖奶粉1-2周;
已添加辅食者,给予米粥、面条、苹果泥等低脂易消化食物,避免果汁、甜食。
2. 皮肤护理
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,涂抹含氧化锌的护臀膏,预防尿布疹。
3. 病情监测
记录大便次数、性状及尿量,若出现血便、持续呕吐或精神萎靡,立即就医。
4. 环境消毒
患儿餐具、玩具需每日煮沸或消毒液浸泡,照顾者勤洗手。
5. 心理安抚
腹泻期间孩子易烦躁,可通过抚触、玩具分散注意力,避免强迫进食。
四、预防措施与特殊提示
1. 疫苗接种
轮状病毒疫苗(2月龄起接种)可降低重症腹泻风险。
2.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
新生儿:生理性腹泻常见,若体重增长正常则无需干预;
过敏体质儿童:避免牛奶、鸡蛋等致敏食物,选择深度水解奶粉。
3. 就医指征
出现以下情况需急诊处理:
频繁呕吐无法口服补液;
高热(>39℃)或抽搐;
大便呈果酱样(警惕肠套叠)。
小儿腹泻的管理核心在于“防脱水、合理用药、维持营养”。家庭药箱中应常备口服补液盐Ⅲ、蒙脱石散和益生菌,并掌握正确的喂养与护理技巧。通过科学的早期干预,90%的腹泻患儿可在家庭环境中康复。若病情超出可控范围,务必及时寻求专业医疗支持,避免因延误治疗导致严重后果。
相关文章:
文章已关闭评论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