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快速变迁的社会环境中,维护稳定不仅是国家治理的核心任务,更是实现人民幸福与社会公正的关键保障。传统的“维稳”模式在实践中逐渐暴露局限性,如何从“权力主导”转向“法治引领”,成为新时代社会治理的重要课题。
一、维稳的传统内涵与现实困境
1. 维稳的本质与社会功能
“维稳”即维护社会稳定,其核心目标是通过平衡各方利益、化解矛盾冲突,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创造有序环境。邓小平提出的“稳定压倒一切”理念,最初旨在保障改革开放大局,强调“国内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”是实现国家战略的前提。但在实践中,这一理念被部分地方异化为“刚性管控”,将短期稳定视为唯一目标,忽视了法治与民生的长远需求。
2. 传统维稳模式的挑战
二、法治化转型:破解维稳困境的必由之路
1. 法治与稳定的内在逻辑
法治强调“规则之治”,通过法律的普遍性、稳定性和可预期性,为矛盾化解提供公平框架。例如,法律既能规范权力边界(如“法无授权不可为”),又能保障公民合法诉求通过司法途径解决,避免矛盾升级。
2. 法治化维稳的实践意义
三、法治化维稳的路径探索
1. 完善法律框架与制度设计
2. 强化司法权威与纠纷化解能力
3. 推进数字化与精细化治理
4. 培育法治思维与社会共识
四、实践建议:多方协同推进法治化维稳
层面
1. 建立“预防—处置—反馈”闭环机制,将风险评估纳入政策制定环节,避免因政策不连贯引发矛盾。
2. 改革信访考核体系,取消“一票否决”等简单化指标,转而考核矛盾实质性化解率。
公众层面
1. 倡导依法维权,通过法律援助、公益诉讼等途径保护合法权益,避免“以闹取利”。
2. 参与社区治理,例如加入业主委员会或调解组织,增强基层自治能力。
社会层面
1. 发挥社会组织桥梁作用,例如引入第三方机构评估政策公平性,减少与群众的直接对立。
2. 媒体加强法治宣传,曝光违法维稳案例,形成舆论监督合力。
从“管控型稳定”到“法治化稳定”,不仅是治理方式的升级,更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。唯有将法治精神贯穿于矛盾预防、纠纷化解与权利保障的全过程,才能实现社会长治久安与人民根本利益的和谐统一。这一转型需要、公众与社会组织的共同参与,通过制度完善、技术赋能与文化培育,最终构建起“以法治为基、以民生为本”的稳定新格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