痛风是一种因嘌呤代谢紊乱导致尿酸水平升高、尿酸盐晶体沉积引发的炎症性疾病,其典型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关节红肿热痛,严重时可导致关节畸形和肾功能损伤。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,我国痛风患病率逐年攀升,且呈现年轻化趋势。对于患者而言,如何科学用药、控制病情发展是核心关切。本文将从药物选择、用药原则、注意事项及日常管理四个维度,系统解析痛风治疗的规范化方案。
一、急性期:快速止痛与炎症控制
痛风急性发作时,关节疼痛剧烈,需在24小时内启动抗炎镇痛治疗。药物选择需综合考虑患者肝肾功能、合并症及药物副作用风险。
1. 非甾体抗炎药(NSAIDs)
作用机制:通过抑制环氧化酶(COX)活性,减少前列腺素合成,缓解炎症和疼痛。
常用药物:
注意事项:
2. 秋水仙碱
作用机制:抑制中性粒细胞趋化,阻断炎症反应。
用法优化:
禁忌:严重肝肾功能不全、抑制患者禁用。
3. 糖皮质激素
适用场景:多关节受累、NSAIDs或秋水仙碱禁忌(如肾功能不全)时短期使用。
常用药物:泼尼松(20-30mg/日)、地塞米松(静脉注射)。
注意事项:
二、缓解期:降尿酸治疗与长期管理
血尿酸持续达标(无痛风石者<360μmol/L,有痛风石者<300μmol/L)是预防复发的关键。
1. 抑制尿酸生成药物
2. 促进尿酸排泄药物
禁忌:肾结石、尿酸排泄过多型患者禁用。
3. 新型药物与生物制剂
三、用药注意事项与误区规避
1. 溶晶痛的预防
降尿酸初期可能因尿酸盐晶体溶解引发急性发作(溶晶痛)。建议:
2. 特殊人群用药
3. 常见误区
四、综合管理:生活方式与监测
1. 饮食调整:
2. 饮水与运动:
3. 定期监测:
痛风治疗需“急缓并重”,急性期快速镇痛与缓解期长期降尿酸缺一不可。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体化方案,结合生活方式干预,方能实现病情稳定甚至逆转。若出现药物过敏、持续疼痛或血尿酸难以达标,应及时就医调整策略,避免不可逆损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