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于出现大量蛋白尿、低蛋白血症、水肿等症状的人群而言,肾脏滤过膜的损伤如同破损的筛子,导致本应保留的蛋白质大量流失。这种被称为“肾病综合征”的疾病,不仅带来身体的不适,更可能引发血栓、感染等致命并发症。
一、认识肾病综合征:症状与诊断

肾病综合征的典型表现为“三高一低”:大量蛋白尿(≥3.5g/24小时)、低蛋白血症(血浆白蛋白≤30g/L)、高度水肿和高脂血症。患者常因眼睑或下肢浮肿就诊,尿液中出现细密泡沫(蛋白尿特征)。儿童患者的水肿可能更明显,而老年人则可能以乏力、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症状为主。
诊断需结合实验室检查和肾活检:
尿液检查:24小时尿蛋白定量是核心指标。
血液检查:白蛋白、血脂、肾功能(如肌酐、尿素氮)评估。
肾活检:明确病理类型(如微小病变、膜性肾病等),指导个体化治疗。
二、传统药物治疗策略:从基础到进阶
1. 对症治疗:缓解水肿与高血压
利尿剂:呋塞米等袢利尿剂可快速消肿,但需监测电解质(如低钾血症)。严重水肿时,联合低分子右旋糖酐可增强效果,但少尿患者慎用。
降压药:普利类(ACEI)或沙坦类(ARB)药物可降低尿蛋白,延缓肾功能恶化。需注意,严重水肿时可能需暂缓使用。
2. 免疫调节治疗:控制炎症与免疫异常
糖皮质激素:泼尼松是首选,起始足量(成人1mg/kg/d)使用8-12周,后缓慢减量。儿童剂量通常为2mg/kg/d,但需警惕生长抑制等副作用。
免疫抑制剂:
环磷酰胺:用于激素依赖或抵抗型患者,累计剂量不超过8g,需监测抑制风险。
环孢素/他克莫司:适用于难治性病例,但存在肾毒性、高血压等风险。
3. 并发症防治:不可忽视的细节
感染:免疫抑制剂治疗期间,肺部感染、带状疱疹等风险增加,需及时使用无肾毒性抗生素。
血栓:血浆白蛋白<20g/L时,建议预防性抗凝(如低分子肝素),尤其膜性肾病患者。
三、生物制剂与新药进展:精准治疗的突破
1. 利妥昔单抗:改写复发型肾病治疗格局
这种靶向B细胞的单克隆抗体,显著降低频繁复发型(FRNS)和激素依赖性(SDNS)患者的复发率。研究显示,利妥昔单抗组的1年无复发率达86.5%,而安慰剂组仅37.2%。对于儿童及青少年患者,其安全性已得到验证,可减少长期激素暴露。
2. 补体抑制剂:针对难治性肾病的新武器
伊普可泮(Iptacopan):通过抑制补体B因子,减少肾脏炎症损伤。III期试验显示其可降低IgA肾病患者的蛋白尿,2024年已获FDA加速批准。
布地奈德肠溶胶囊:靶向肠道黏膜免疫,减少致病性IgA1产生,2025年纳入中国医保后费用降低90%。
3. 其他前沿疗法
Sibeprenlimab:阻断APRIL通路,减少自身抗体生成,II期试验中使IgA肾病患者尿蛋白下降40%。
内皮素受体拮抗剂:如司帕生坦,可减少蛋白尿,但需避免与ACEI/ARB联用。
四、特殊人群的个体化用药
儿童患者:优先选择利妥昔单抗等生物制剂,减少激素对生长发育的影响。
孕妇:妊娠前需停用ACEI、ARB及环磷酰胺,改用相对安全的激素。哺乳期禁用部分免疫抑制剂。
老年患者:慎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(如环孢素),优先选择副作用较小的治疗方案。
五、日常管理与就医信号
1. 居家监测要点
尿液观察:使用试纸定期检测尿蛋白,记录泡沫尿变化。
体重与血压:每日固定时间测量,水肿患者体重增加>2kg/周需警惕。
饮食控制:低盐(<3g/d)、优质蛋白(0.8-1.0g/kg/d),避免高脂饮食。
2. 紧急就医的红色信号
突发呼吸困难或胸痛(提示肺栓塞)
尿量骤减(<400ml/d)或血尿加重
持续高热伴寒战(可能为严重感染)
六、未来展望:从对症到对因治疗的跨越
随着基因检测和靶向药物的发展,肾病综合征的治疗正从“一刀切”走向精准分层。例如,KDIGO 2024指南推荐根据膜性肾病的危险分层(低危、中危、高危)选择利妥昔单抗或环磷酰胺方案。而针对IgA肾病的“四重打击学说”,通过阻断致病抗原产生、补体激活等环节,有望实现疾病修饰治疗。
提示患者的核心原则:早期诊断与规范治疗可显著延缓肾功能恶化。若出现疑似症状,务必及时完成肾活检等关键检查,切勿因恐惧有创操作延误治疗时机。治疗过程中需严格遵医嘱调整药物,定期复查尿蛋白、肾功能等指标,与主治医生建立长期随访机制。
相关文章:
文章已关闭评论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