恶心呕吐是人体对多种刺激的自我保护反应,也是疾病或药物副作用最常见的表现之一。无论是急性胃肠炎、晕动症,还是化疗、妊娠反应,正确选择药物并合理使用,既能缓解症状,又能避免不良反应。本文结合最新研究和临床指南,解析不同场景下的用药策略,并给出实用建议。

一、恶心呕吐的常见病因与分类
1. 按发生机制分类
外周性呕吐:由胃肠道刺激引发(如食物中毒、胃肠炎),通过迷走神经传递信号至呕吐中枢。
中枢性呕吐:由化学物质(如化疗药物、剂)或毒素直接作用于延髓的呕吐中枢或化学感受器触发区(CTZ)。
前庭性呕吐:与前庭系统异常相关(如晕车、梅尼埃病),涉及组胺和胆碱能受体激活。
心因性呕吐:由焦虑、恐惧等情绪诱发,可能与神经递质失衡有关。
2. 按持续时间分类

急性呕吐:突发且短暂,常见于感染、晕车或药物反应。
慢性呕吐:持续超过4周,可能与胃肠动力障碍、代谢性疾病或肿瘤相关。
二、药物治疗的核心原则与药物选择
(一)根据病因选择药物
1. 化疗相关呕吐(CINV)
高度致吐风险药物(如顺铂):推荐“三联方案”——5-HT3受体拮抗剂(如昂丹司琼)+ NK-1受体拮抗剂(如阿瑞匹坦)+ 地塞米松,预防急性及延迟性呕吐。
难治性CINV:可联用小剂量奥氮平(2.5-5 mg/天),或尝试加巴喷丁调节神经信号。
2. 妊娠期恶心呕吐
一线选择:维生素B6(10-25 mg/次)±多西拉敏(国内未上市),安全性高且能改善孕早期症状。
二线治疗:甲氧氯普胺(胃复安)短期使用,需警惕锥体外系反应;昂丹司琼仅在权衡利弊后谨慎使用。
3. 儿童呕吐
胃肠炎或术后呕吐:昂丹司琼(0.15 mg/kg)可减少静脉补液需求,但需注意腹泻风险;2岁以下禁用甲氧氯普胺。
晕动症:茶苯海明(1-1.5 mg/kg)或东莨菪碱贴剂(12岁以上)。
4. 功能性或慢性呕吐
胃肠动力障碍:促动力药如多潘立酮(饭前15-30分钟服用),但长期使用需监测心脏毒性。
精神因素相关:小剂量阿米替林(10-50 mg/天)或奥氮平可调节神经递质。
(二)常用药物分类与注意事项
| 药物类型 | 代表药物 | 适用场景 | 注意事项 |
|--|-||--|
| 5-HT3拮抗剂 | 昂丹司琼、格拉司琼 | 化疗、术后、胃肠炎 | 可能引发头痛、便秘 |
| NK-1拮抗剂 | 阿瑞匹坦 | 化疗后延迟性呕吐 | 与地塞米松联用增强疗效 |
| 抗组胺药 | 苯海拉明、异丙嗪 | 晕动症、前庭性呕吐 | 嗜睡、口干;儿童慎用 |
| 多巴胺拮抗剂 | 甲氧氯普胺、多潘立酮 | 胃轻瘫、妊娠呕吐 | 锥体外系反应、心律失常风险 |
| 糖皮质激素 | 地塞米松 | 化疗呕吐辅助用药 | 长期使用致免疫抑制 |
三、特殊人群与场景的用药建议
1. 孕妇
避免药物:异丙嗪(可能致胎儿心律失常)、糖皮质激素(孕早期致畸风险)。
非药物干预:生姜(250 mg/次)可缓解轻度症状;少食多餐、避免空腹。
2. 儿童
禁忌药物:2岁以下禁用甲氧氯普胺;多潘立酮不推荐用于12岁以下。
补液优先:口服补液盐(ORS)纠正脱水比止吐更关键。
3. 肿瘤患者
预防性用药:化疗前24小时开始使用止吐药,覆盖急性期(24小时内)和延迟期(2-5天)。
个体化调整:老年患者需减少地塞米松剂量(4-8 mg/天),避免血糖波动。
四、家庭护理与就医信号
1. 居家处理要点
补液与饮食:小口饮用含电解质的液体(如米汤、ORS);避免油腻、高糖食物。
体位管理:呕吐时侧卧防误吸;儿童需专人看护。
2. 需立即就医的情况
呕吐物带血或咖啡渣样物质;
持续呕吐超过24小时伴脱水(尿少、眼窝凹陷);
剧烈腹痛、意识模糊或高热。
五、总结与行动建议
恶心呕吐的用药需“对症、对因、对人”,普通患者可短期使用非处方药(如茶苯海明),但孕妇、儿童及慢性病患者务必遵医嘱。日常生活中,调整饮食、管理情绪和及时识别危险信号,比盲目用药更重要。若症状持续或加重,请及时就医,避免延误潜在疾病的诊治。
相关文章:
文章已关闭评论!